试析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背景下的上海高职教育

发布时间:2009-09-16浏览次数:1311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近年来在我国得到长足的发展。从上海的情况看,在政府的支持倡导下,以及全社会的理解与认同,各类高中阶段毕业生接受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数量正逐年扩大,发展前景乐观。但要使上海高职教育的发展与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发展要求相适应,就应该确立新的战略思路,探求新的人才培养规格。
  (一)根据城市发展战略确定高职专业发展重点
  上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思路,首先应和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目标相契合。这之间存在着两个关联点。第一,根据上海新制定的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左右,上海将建成国际大都市,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于世纪初的若干年里将完成其成长过程,在高等教育领域真正确立起应有的地位。新世纪的历史使命使两者交汇在相近的时间点上。第二,在宏伟蓝图变成现实的过程中,上海会产生大量的职业岗位,也必定需求大量的专门人才,而职业教育的宗旨就是在特定层面上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人力资源的供需关系也使两者交汇在一个相关点上。因此,考虑上海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必然要和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联系起来。
  关于现代化大都市的内涵与外延,联合国有关组织与一些发达国家的权威研究机构各有界定,彼此虽有差异,但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类生活质量、环境保护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立上却趋于一致或接近。从学术与教育的角度看,上述指标及指标体系均和不同的学术科别或专业方向相对应。本文仅在和经济管理学科直接相关的范围内,讨论上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问题。
  定位“四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发挥长三角都市圈核心城市的辐射功能,上海在今后的10年左右时间里朝上目标努力,最需要的不是资本、资源、技术,而是对资本、资源、技术进行筹划、运作、交换、管理的专门人才。从这样宏观的背景来看,上海高职发展的定位,应特别注重落实在培育并办好为第三产业各部门培养未来经营和管理人才的专业,也即金融、保险、国际贸易、商业管理、物流管理、港口管理等专业应有进一步的发展。不必担心这些专业重复设置、过多过滥、也不必担心造成未来就业中的供需失衡。事实上,这样反而能促进竞争,促进专业教学不断改进、优胜劣汰。当然,在相同或相近的专业内,实施的教学内容可以不同,北美的、欧陆的 、英国的、日本的都可以借鉴。实际能力的培养也可按多种技术策略的标准要求进行,比如,香港和新加坡的金融与国际航运的功能、运作有差别,我们既可借鉴香港,也可参考新加坡。相同的专业可以也应该展示出不一样的教学,彼此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上海高职中一系列涉及第三产业的专业必定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所以,一个专业的数量多少并不是问题,而“紧缺人才”概念的存在、不少领域紧缺人才数量之大,这才是症结所在。我们看清了上海发展的战略目标,了解到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对相应人力资源的巨大需求,就应当在高职发展的进程中有重点地抓紧办出并办好有关专业。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强调应注重培育和办好为第三产业各部门造就人才的高职专业。
  (二)上海高职教育应发展新特色
  高职培养的是高级的职业技术人才。这一层次和类别的人才也被更具体地定义为高级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应用”,是由于这类人才应具备实践操作能力,能够在实务流程中运用技术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称之为“高级”,是因为这类人才在技术分工精细严密的当代企业、行业的运作中,能借助于计算机技术与网络平台,通过整合、处理有关信息,完成对相关业务系统的操作和管理。近年来,上海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重点已从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转向中、高等并举,突出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是市场需求向高级职业技术人才倾斜的趋势所决定的。
  可以这么说,上海整体经济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不但要尽快完成自身的改造和提升,并要准备好进入可能展开的一切新的经济活动领域的最前沿。这一现实情况决定了各行业部门都倾向于以务实的态度,将选用人才的标准确定在适合实际应用的基点上。高级职业技术人才之所以大有需求,其原因便在于此。
所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问题,我们对上海高职教育就应有深一层的思考。当代社会与经济发展迅猛,这种趋势一方面对各种各样的应用性技术和方法不断提出更新或集成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在不断淘汰成批的专业应用技术和方法,作为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上海高职,惟有跟上发展的步伐,不断输送适应现实和未来所需要的高素质、有潜力的人才,才是明智之举。
  为此,上海高职教育要努力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特色和新优势。职业能力的多样化、综合化,职业发展的前瞻性,应成为培育新的特色和优势的目标之一。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应紧密关注当代职业,尤其第三产业各部门职业的特性。按照新的职业理念,职业已不局限于一个岗位、一种职能的范畴,而应是能够组织、协调若干相关岗位及其职能的工作;职业也不停留在做前人已做过的工作,而应是能够拓展应有的工作,创造出适应社会进步的新的业务空间。第三产业部门活跃度大,职业岗位生成快,升级、兼容或转换频繁,业务种类的增加和业务领域的开拓日新月异。与此同步的就是服务于新业务新部门的应用技术和方法手段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当今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人才能力培养上向多样化、综合化发展。
  再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看,它需培养学生多样化综合化的职业能力及发展潜力,而其职业能力本位的取向决定了对学科知识的要求是适度(专深适度)、合用(强调实用),以支撑必要的职业技术的掌握与应用,因此教学上以方法、技能的教授见长,而不拘于推导演绎原理定义。同时,在追踪社会、行业及职业的变化中,努力以快捷的反应将一切可以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实际需求的技术、工具、手段、服务,乃至于各类创新成果及时转化成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的教育与训练尽量跟上各行业各部门的现实发展。需要一应对一方法(技法),这是高职教育遵循的逻辑,它在学理层面上的确不具有精深完备的优势,但从技术层面上看,则可显示出及时性、前瞻性的特点。高职教育的这些根本特征应更好到落实在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中。
  从以上论及的职业理念和高职特性出发,上海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应将其知识与能力的涵盖面延伸到一组相关的岗位群,而不仅仅固定在一两个孤立的岗位上;并且,培养学生对职业发展的预见能力和对未来的基本应对能力,也不应局限于眼前的职业条件和需求。比如在商业管理类专业,设计、组织教学时就必须针对零售商业的当代态势及其发展趋势,让学生把握大型商场、超市、大卖场、便利店、专卖店、商业服务中心等各类业态的特色、意义和经营知识;熟悉当代商业由满足购物而延伸出休闲、娱乐、服务等功能,以及它们的协调布局和管理;懂得连锁经营,以至跨区域、跨国界连锁经营的模式和方法。与此相关的当代商业知识也应全面地介绍给学生,并且还要使学生系统地接受各类业态经营管理中运用方式、手段、工具的技能训练,有些在我国零售商业尚为普遍采用或尚不成熟的形态和方法,例如电子商务、跨国采购等,也要让学生尽快地熟悉,了解它的技术操作。高职培养的商业领域的高级应用人才应该适应各商业业态基本管理的工作要求,同时具备在本行业追踪世界先进潮流的前瞻意识,这样既有个人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目标,又有若干年内可以胜任职业发展的潜力。
  面对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和上海迅速发展变化的形势,上海高职教育要满足社会对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仅是在人才培养的量上,还在所培养人才的的质上都必须跟上各行业各部门的快速发展,能适应不断提出的新要求、新标准。上海高职教育必须不断形成新的特色、显示新的优势,这也是上海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当前要很好解决的课题。